堅持創新引領,鍛造大國重器,是東北國企的使命擔當 體制向新 改革破題展現新擔當 要素向新 科技攻關凸顯新作為 格局向新 大國重器肩負新使命 專題
堅持創新引領,鍛造大國重器,是東北國企的使命擔當。
2024年3月21日,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于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進行運行試驗。新華社發(中車長客股份公司提供)
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完成時速160公里滿載運行試驗,世界最大超低碳馬氏體不銹鋼全尺寸轉輪體鍛件在齊齊哈爾成功鍛造,我國首臺套150萬噸/年乙烯“三機”從沈陽發往用戶現場……
近年來,通過推行新機制、搭建新平臺,研發新技術、布局新賽道,東北國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改革逐步深入、碩果累累。
從大興安嶺到長白山脈,從松花江到遼東灣,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新使命,乘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東風,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探索熱潮,正在黑土地上澎湃。
體制向新 改革破題展現新擔當
這是在中車長客國鐵事業部制造中心拍攝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2024年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歷經3年自主研制,設計時速400公里——7月17日,中車長客發布了國內首個內置式轉向架產品,標志著我國在深度掌控高鐵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研制上有了新突破。“近年來公司累計研發新產品140余種,‘復興號高速列車’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敝熊囬L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彥說。
創新突破源于企業啃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硬骨頭。中車長客構建“機構能設能撤、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激勵機制,激發全員活力;以本部為主體,建立北京、上海、美國、德國等海內外研發分中心的全球一體化技術體系,集聚全球領軍人才,打造軌道交通客運裝備原創技術策源地。
多年來,東北各地推動全面振興,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紛紛通過改革破除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不斷展現為改革破題的新擔當。
不少地方國企奮勇爭先,從戰略性重組到專業化整合,從混合所有制改革到監管機制完善,在體制機制領域創新突破。
2024年7月4日,在京哈高速公路遼寧段改擴建工程項目施工現場,中鐵四局建設者進行橋面施工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7月,國內首個200公里以上長距離十車道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京哈高速遼寧段改擴建工程年度投資和工程建設進度實現“雙過半”。“如今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同質化競爭減少,握指成拳合力大。”遼寧省交通建設投資集團董事長徐大慶說。
為了“握指成拳”,遼寧省推動了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實行政企脫鉤、事轉企改革。截至2024年初,遼寧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已由2017年的28戶重組整合為14戶,資源更為集中。
針對國有企業班子結構功能不優、干部人才儲備不足、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吉林省委組織部牽頭,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了組織工作提質增效促國企振興專項行動,確立省管企業“升降級”、領導人員“紅黃牌”制度等38項創新舉措,激發國企活力。
“我們拓寬干部來源,規范‘一把手’用人權;探索增配戰略績效包,鼓勵多勞多得。”吉林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秦季章說,改革舉措使企業組織架構設置更加敏捷、靈活,提升了對發展戰略的支撐能力。
不斷深入的改革舉措讓東北國企輕裝上陣、煥發新生。今年前6個月,吉林省屬國企所有者權益總額同比增長15.5%,實現營業收入441億元,同比增長6.8%;遼寧省國資委監管的省屬企業在去年實現利潤增長翻番的基礎上,再實現同比增長80%。
要素向新 科技攻關凸顯新作為
東北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國企是排頭兵。
工人在吉林化纖集團國興碳纖維公司生產車間整理碳纖維原絲(2022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目前,中國生產的大型風電葉片碳纖維碳板,每10片中,有9片來自吉林化纖集團。
吉林化纖集團是一家有著60年歷史的老國企,原本是聚焦人造絲、腈綸纖維等領域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發現,同樣是“纖維”,普通纖維產品用量大,但利潤低、收益小;有“黑色黃金”之稱的碳纖維,生產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但是不僅售價高,還“一絲難求”。
下決心研發出屬于中國的碳纖維,吉林化纖廣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粘度不穩定、氣泡雜質多等多道難關,突破了紡絲纖度高、強度低、毛絲多等各類屏障,碳纖維產業的“卡脖子”“無人區”課題陸續取得突破,吉林化纖首創的25K、35K、50K大絲束碳纖維全面投放市場。
吉林市市長王吉介紹說,近三年,吉林市碳纖維產業產值增長6倍以上,目前碳纖維原絲產能全球第一,碳絲產能全國第一。
東北地區傳統國有龍頭企業多,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放棄傳統產業,而是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推動科技“賦能”國企,讓老樹長出新枝,用新技術優化老產業。集聚創新要素、加強創新組織,近年來,東北國企加速優化創新生態,推動傳統產業強基轉型。像吉林化纖這樣,有了“新名片”“新動能”的老國企還有很多。
為了鼓勵老國企入局“新賽道”,布局“新領域”,東北各地加大創新投入。2023年,吉林省國資委監管企業研發總投入11.7億元,同比增長33%;黑龍江省國資委將科技研發投入強度納入出資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重點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實現同比增長。遼寧強化科技創新激勵和重點領域科技攻關,本鋼集團、大連重工裝備集團等企業成功研發一批新技術、新產品。不少企業還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生產經營更加綠色低碳的同時,降本增效。
在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數字化車間,依托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平臺,30多臺數控機床實現了機床聯網和數據的實時采集。走進沈陽鼓風機集團轉子車間,電子屏幕上實時滾動著每條生產線的物料等生產信息?!巴ㄟ^數字化系統,智能車間實現了人、機、料等生產數據的全方位線上管控,老企業也有了新面貌?!鄙蚬募瘓F董事長戴繼雙說,公司目前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格局向新 大國重器肩負新使命
大國重器,是東北國企獨樹一幟的標簽。
2024年4月28日,工人在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風電設備裝配車間加工風電輪轂。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桂玉松,是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制造廠18米深孔鉆機臺長。30多年來,桂玉松只做一件事,就是給“大國重器”進行深孔加工。通過潛心攻關,他帶領團隊打破了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全球唯一供貨商——日本JSW的技術壟斷,扭轉了相關裝備制造受制于人的局面。
曾經,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艘萬噸輪船在東北誕生,不斷攻克和解決重大裝備“有無”問題,是東北央企、國企的戰略格局。如今,東北研制出國產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復興號”高速動車組,以科技創新增強戰略支撐托底能力,是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新使命。
2024年7月2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葉片加工智能化車間,工作人員在觀察智能機械臂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集中優勢資源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大在基礎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性技術的研究力度,東北積極構建覆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高校院所的戰略合力。哈電集團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一重等43家單位組建7個創新聯合體,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創新研究院,聚力推進產業全鏈條科技創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
“過去我們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干,始終站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壟斷的第一線,實現我國系列重大技術裝備從0到1的跨越?!敝袊恢丶瘓F科技部長鄭新毅說。
從戰略角度看,東北國企在維護產業安全、提高經濟韌性方面持續發揮作用;從經濟角度看,國企依然是東北經濟的頂梁柱之一,不斷升級的國企創新生態圈,越來越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正帶動著東北民營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
2023年,遼寧洽談簽約實施的央地合作重點項目156個,總投資近1.3萬億元。近年來,東北密集謀劃央地合作項目,充分發揮央企國企資本、科技、管理、人才、市場和產業鏈供應鏈等優勢,推動東北產業基礎再造、結構轉型升級、產業配套完善,為東北全面振興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
文字記者:褚曉亮、姚湜、梁冬、鄒明仲
海報設計:殷哲倫
統籌:王黎、于典、逯陽、周詠緡、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