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內容為王·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案例分享會在云南昆明舉行。圖為分享會現場。新華網發
新華網昆明3月30日電(記者黃博陽 潘子荻 雷東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新華網承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支持的內容為王·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案例分享會30日下午在春城昆明舉行。
作為今年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主題活動之一,分享會邀請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軍政治工作部、四川廣播電視臺、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自媒體創作者等多個入選2023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的主創團隊,從創意策劃、形式手段、語態表達、傳播策略等方面,多維度解析爆款背后的獨家秘笈,釋放內容為王、精品至上的鮮明導向,引領網絡正能量創作主體開展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正能量與大流量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車玉明從中美元首會晤報道中新華社的一件爆款作品《“您認識這位年輕人嗎?”》切入,講述了圖片視覺在時政報道中的創新表達。他認為,通過圖片、視覺報道把宏大主題故事化、形象化、具體化,是提升時政報道傳播效果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這就要求攝影記者有預見性、時刻做好準備,文字、攝影記者要打好配合,編輯要通過關聯等深化時政攝影的思想性,從而讓圖片視覺報道達到“一圖勝千言,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紀錄片應該如何創新形態?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社交媒體運營一室主編徐丹結合長視頻《風雨落坡嶺》,給出了答案:用戶思維。只有在生產模式上注重用戶參與,在內容承載上從用戶視角出發,在表達上尊重用戶感受,才能使真正有情感價值、社會價值的作品獲得長久而深刻的生命力。
如何講好中國文物故事?人民網編委、人民視頻董事長陳星星結合紀錄片《何以中國》,認為要用思想偉力激發文化魅力、用傳播創意定位文化活動、用全網資源點亮文化燦爛,要在“四力”上下足功夫。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大小屏間的“次元壁”,進行深度融合?央視網副總經理魏驅虎表示,在報道中只有向“巧”發力,從細節處找角度;向“深”挖掘,在強時政里找深度;向“新”而行,以技術賦能拓維度,才能讓傳統新聞網站不傳統,讓大小屏融合互動,畫出最大同心圓。
去年中國海軍護航15周年雙語宣傳片《16頻道》火出圈。談及創作背后的故事,海軍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副主任陳國全說,宏大的歷史敘事,需要用打動人心的情感細節,以全世界都能聽得懂、看得見的表達方式,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
重大活動現場如何抓“活魚”?四川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副主任、四川觀察副總編輯馮歡認為,媒體要善于更多地從用戶思維出發,找準引發情感共鳴的細節,正能量完全可以成為爆款,擁有大流量。
“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為何會成為熱搜榜上的??停吭颇先請髨髽I集團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主任、云新聞客戶端負責人謝煒結合最近爆火的“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短視頻挑戰賽,認為要從“人無我有”的角度巧妙設置議題、挖掘區域特色,通過抓熱點、會“玩?!?、打造專屬“BGM”等系列方式,激發出網友參與熱情。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副部長譚小建以《講好鐵路暖心故事,在風雨中傳遞守望相助正能量》為題,分享了K396次列車被困滯留105個小時救援的新聞報道,表示通過一個個“鐵路藍”故事、“熱心人”故事、“中國紅”故事,詮釋了風雨同舟的責任擔當,傳遞了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家國情懷,傳遞出強大正能量。
《什么是河南》《什么是杭州》《成都倒計時3000年》這些爆款視頻是如何煉成的?星球研究所內容總監張粹格表示,只有窮盡所有資料、提出經典觀點、呈現超凡視覺,才能用極致作品向全球網友講好中國地理。
分享會上,“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網絡傳播經驗評選結果發布,15篇佳作榜上有名。此次評選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攜手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傳媒大學共同組織。入選作品圍繞網絡傳播規律、內容創作經驗等主題撰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揭示了網絡爆款背后的流量密碼。
活動最后,現場頒發了2023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征集展播活動榮譽證書和“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網絡傳播經驗評選結果榮譽證書。(記者王志艷 趙宇嬌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