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和更寬領域推動產業全球布局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基本盤”。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明晰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重點方向,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大循環,重要且必要。
把握趨勢性變化
我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規模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已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制造能力,部分裝備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此基礎上,產業“大集中、小分散、結網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制造業主要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少數幾個基礎好、配套完善、接近國際市場的地區,同時也廣泛分布在各級大中小城市,布局正在從沿海向內陸城市轉移擴散,并通過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相互聯系和跨區域互動,逐漸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及重要交通通道為依托的“組團延伸—帶狀擴展—網絡聯結”的格局。
總體上看,我國現有基礎有利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與此同時,產業布局也呈現出一些值得重視的趨勢性變化。
制造業出現國內國際“雙轉移”趨勢。受要素成本上升、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性制造業出現了自東向西轉移和由中心城市向外圍地區擴散的趨勢,鋼鐵、石化等行業大型生產基地沿海布局趨勢明顯。同時,制造業“走出去”的態勢也日益凸顯,推動我國制造業布局從國內向國際拓展,產業鏈配套日趨國際化、復雜化。
產業集聚優勢日益顯著。傳統產業集群正轉向追求質量高、性價比高的發展階段,國際市場環境變化和國內要素成本上升推動傳統產業集群通過嫁接新技術、開辟電商銷售渠道、瞄準差異化細分市場、探索個性化定制等途徑加快轉型升級。一些地方把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平臺載體為牽引帶動一批關聯企業協同集聚。同時,產業園區作為制造業發展和區域產業協作的主要載體,也正在經歷業態更新、產城融合、集約發展的轉型升級過程。
技術進步與現代交通方式改變傳統布局。隨著發達的高速鐵路網建成、縣縣通高速逐步推進以及數字技術大規模應用,我國產業布局范圍更大、伸縮性更強,以往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地區也能夠獲得承接產業轉移的機會,步入快速工業化進程。同時,技術進步與現代交通方式變革的疊加效應正在改變制造業傳統布局模式和組織方式。數字技術與先進通信技術深度融合和迭代創新,廣泛應用到傳統制造業領域,增加了產業布局的靈活性、復雜性和集約性,正在孕育數字生產力布局新形態。
找準發力關鍵點
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面臨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和全球性問題。一方面,周期性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依然存在,一些地區產業結構雷同,比較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地區之間在資源投入、利益協調分配等方面尚未形成凝聚共識、便于操作、穩定高效的路徑,各地開展區域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經貿摩擦、地緣沖突等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面臨挑戰,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斷鏈”“缺鏈”風險上升。此外,產業布局綠色化、集約化轉型也存在難點。中西部地區應如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園區應如何改變長期粗放式發展的狀況,這些難題都需要有效解決。對此,要更有針對性地加快補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同時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從多個層面入手找準著力點,切實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
一是完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是引導要素配置的“信號”,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有利于引導要素優化配置。需繼續完善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形成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礦產資源、水、電、氣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讓市場能較好調節要素價格,降低要素配置成本,提高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積極探索產業布局的市場化機制。產業園區已成為我國產業布局的主要空間載體。從產業園區入手推動產業布局方面的市場化探索,既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又適應地方發展實踐的需要。要從市場化途徑探索產業布局方面的機制創新,促進各類形式的跨區域產業合作,有效遏制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要強化園區整合,有效推動不同園區實現政策、空間、利益共享,逐漸改變不同園區重復布局、惡性競爭的狀況,進而形成錯位競爭、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要深化園區合作,可考慮共同出資設立平臺型園區運營企業,進而推動產業園區共建共享,通過市場化機制確保共建園區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三是構建點線面高效組合的大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從全國生產力總體布局看,依托橫向經濟帶和城市群、都市圈等重點區域,推進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跨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關鍵舉措。要著力構建縱橫結合、多點支撐的制造業布局體系,推動制造業面向國內需求和實現更多國內配套,形成更有韌性、更為安全的產業體系;著力解決產業不合理分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既要規劃建設縱深拓展、產業梯度轉移、橫向多層次合作的經濟帶,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更大回旋余地,又要構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依托的開放型區域產業體系,打破行政分割,深化產業對接協作,促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內各城市相對封閉的產業體系加速融合。
四是提升全球戰略布局能力。從能力建設出發,著力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組織嚴密、富有競爭力的大國產業優勢。我國產業集群數量眾多、發展層次差異較大,宜采取分類支持策略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對于市場占有率較高、工藝技術成熟的傳統產業集群,可引導其向創新型集群轉型升級;對于技術積累能力較強、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市場支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要創造條件,改善創新環境,將其培育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偟膩砜?,需在不同行業培育一批優秀的世界一流企業,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更有力掌握市場話語權、規則制定權和創新主導權。
此外,還應考慮未來發展需要和可能情況,從國家戰略安全高度出發,繼續完善有關政策,實施精準有效的政策舉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