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投標人抱團結成利益共同體,有的政府投資項目串標企業達百余家”“提前聯系30余家公司串通拉高標價,將原本9000余萬元即可竣工的項目,抬高至1億余元中標”……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日,記者梳理多地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發現,有人將不少政府投資項目視為“唐僧肉”,串標行為屢禁不止并形成“地下產業鏈”。
在政府項目、重大建設工程等領域,圍標、串標等招投標亂象并不少見,如今這一亂象又出現了新的苗頭和趨勢。比如,“多主體”特征日益明顯,投標人、評標專家、投標掮客和個別腐敗官員參與共謀,一些掮客因深諳此道,屢屢“攢局”幫人成功中標,被稱為“地下招標局長”。再如,在程序和形式合規方面更隱蔽,有的政府人員對“自己人”的企業“量體裁衣”定向編制招標文件,外部監督很難發現貓膩。又如,不法分子的“反偵察意識”越來越強,培養或發掘空殼企業作為“陪標專業戶”……
招投標亂象屢禁不止,原因在于有利益可謀、有漏洞可鉆、有路徑可匿。首先,通過不正當手段中標可攫取巨額利益。比如,某地市政工程項目招標價超過2000萬元,經圍標層層轉包后,實際施工僅需1000萬元左右。其次,監管約束鏈條常捉襟見肘。通常,監管者往往注重對標前、標中階段的常規監督,在投標人資質審核、標后監督等方面仍存不足。特別是,中標人在建設階段常有違法分包轉包工程、偷工減料等行為。此外,招投標不少環節在網上操作,犯罪線索不易發現,證據難固定。比如串標人跨區域調度指揮分布于各地的企業流轉資金、抹掉串通痕跡等。
招投標看似是特定領域的一件相對專業、小眾的事,但諸如學校、醫院、水利等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直接關乎百姓利益和福祉,一旦遭到招投標亂象“暗算”,不僅浪費財政資金、降低社會效益,甚至給工程質量、公共安全埋下隱患。從這個意義上說,“地下招標局”截胡的不僅是工程,更是質量、是安全、是人心得失。之前西安地鐵電纜事故中,施工方就被曝出低價中標、層層轉包等招投標問題。
近年來,有關方面針對投標領域亂象出臺了不少舉措,取得顯著效果,然而從現實情況看,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比如對圍標串標“慣犯”企業和掮客的識別能力不足、評標專家進出機制和追責機制仍有待完善、發現違規招投標行為的技術應用不足,等等。有關方面要持續亮明態度,對招投標亂象發現一起打擊一起,同時完善長效機制,盡快補強標前、標中、標后全鏈條閉環管理制度,并將其融入監管實踐,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力鏟除亂象產生的土壤。
“1個項目超100家企業串標”“九千萬元的項目被抬價到一億元”……這類“肥一損百”的魔幻現實,絕不能再屢屢上演,要努力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城市建設的“刀刃”上、市民群眾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