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
做好2024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的實施意見
(2024年2月26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發〔2024〕1號),進一步明確任務,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結合山西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確保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把農村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山西貢獻。
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糧食產能穩步提升
(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定我省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的實施意見。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面實行五級田長制,確保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4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748萬畝。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堅持“以補定占”,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前提下,以市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統籌廢棄工礦地、其他農用地、四荒地等資源利用,拓展補充耕地來源。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分類穩妥開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持續整治“大棚房”。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
(二)補齊水利設施短板。開工建設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以“五大灌溉基地、兩大灌溉片區”為載體,重點推進尊村灌區等4處大型灌區和廣靈灌區等26處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同步配套田面灌排工程建設,完成新增、恢復水澆地60萬畝。優先把大中型灌區覆蓋范圍內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構建從源頭到田間地頭的高標準灌溉體系。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實施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和小型水庫安全監測。
(三)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堅持質量第一,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適當提高高標準農田畝均財政投入標準,合理確定各級財政分擔比例。強化全過程監管,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務、管護保險等機制,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等參與建設管護,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在8個縣開展整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
(四)有序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結合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鹽堿地底數,研究編制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方案。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改造提升現有鹽堿地,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堅持分區分類施策,“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培育推廣耐鹽堿品種和鹽堿地治理實用技術。支持大中型灌區覆蓋范圍內鹽堿地綜合利用。鼓勵各地組織開發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新增耕地。制定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的財政金融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
(五)開展糧食單產提升行動。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25.5萬畝的基礎上,大面積提高單產水平,糧食產量達到297.1億斤。開展“噸糧田”示范創建行動,在同朔、忻定、上黨、晉中盆地建設玉米“噸糧田”50萬畝,在晉南盆地兩茬種植區開展“噸半糧田”試點。開展整建制單產提升行動,圍繞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在20個縣整建制開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技術集成融合,示范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和效益提升。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單產提升行動。擴種大豆油料。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覆蓋全省產糧大縣,擴大收入保險試點實施范圍。加快推進省級政策性雜糧險,引導地方發展特色農業保險。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不斷提高理賠效率。
(六)抓好“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綜合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河湖等資源,統籌抓好糧果菜魚肉蛋奶等穩定供給,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擴大蔬菜播種面積,突出特色冷涼蔬菜和食用菌生產。優化生豬產能調控機制,完善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和良種補貼政策。持續推進肉牛和奶業大縣建設。肉、蛋、奶產量力爭達到170萬噸、125萬噸、150萬噸。
(七)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能力。加強購銷形勢分析研判,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條監測預警機制。抓好糧食收購,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持續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快推進綠色高標準糧庫建設。加強糧食購銷領域監管和糧庫信息化建設,推動實現全程即時在線穿透式監管。推進糧食減損節約,統籌抓好糧食生產、加工、運輸、儲存、消費等全鏈條節糧減損。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持續開展“光盤行動”,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八)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調整確定年度防止返貧監測收入指導線。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實施入戶走訪暖心工程,及時發現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并識別納入監測對象,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對因災因意外事故存在返貧風險的農戶,符合政策規定的可先行落實幫扶措施。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實現參保動態全覆蓋。加強農村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患者監測預警,按規定及時落實醫療保障和救助政策。加快推動防止返貧監測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加強跨部門信息整合共享。積極探索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
(九)持續加強產業幫扶。集聚各類資源要素,集中支持脫貧縣依托特色資源發展富民產業。中央及省級安排到縣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例保持總體穩定。穩步推進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以脫貧戶和監測戶為重點,支持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加強資金項目績效管理,完善產業幫扶項目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強化幫扶項目資產管理,對幫扶產業分類指導,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抓好光伏幫扶項目運維管理,確保年度收益在18億元以上。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用好農副產品網絡銷售“832平臺”,提升消費幫扶助農增收行動實效。
(十)深入推進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繼續用足用好支持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等政策措施。支持就業幫扶車間健康發展,統籌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以工代賑等吸納就業渠道,確保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95萬人以上。深化省際間勞務協作,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領帶動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提質增效。深入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
(十一)加大對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脫貧群眾幫扶支持。中央及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向重點幫扶縣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入開展醫療、教育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向脫貧地區傾斜。深化市域內縣際結對幫扶。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山西行動,引導更多民營企業開展幫扶。持續深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加強就業幫扶,確保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的搬遷脫貧家庭每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持續推動集中安置區履行好屬地管理主體責任,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對易地搬遷至城鎮后因人口增長出現住房困難的家庭,符合當地住房保障條件的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可申請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三、深入實施“特”“優”戰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十二)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部署一批有機旱作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掛牌。按照“一體系一團隊一基地”模式,建設有機旱作農業生產基地。聚焦小麥、玉米等作物,推廣“寬窄行探墑溝播+”“膜下滴灌+”“一免五增”等集成技術模式,分區域建設3個10萬畝有機旱作示范區。強化黃河水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完善有機旱作晉品標準體系,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持續打造“有機旱作·晉品”品牌。
(十三)優化鄉村產業平臺建設。持續推進“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五大平臺建設。以縣域為中心,以單品為突破口,推進分層分類集群式布局,帶動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重點創建“雁門肉羊”國家級產業集群、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做強7個省級、36個市級特色農業專業鎮。支持14個農業類開發區和12個特優農業產業強縣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辦好運城國際果博會和晉北肉類平臺交易大會,推動更多農產品走出山西走出國門。
(十四)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深入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推動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倉儲冷鏈和烘干裝備等提檔升級,發展低碳節能農業。布局建設一批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加快現有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傳統設施改造升級。支持智能連棟溫室、植物工廠、集約化畜禽養殖等現代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生豬家禽立體化設施養殖,加快肉牛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加快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發展工廠化循環水、漁菜綜合種養(魚菜共生)等陸基設施漁業。建設一批糧食烘干中心、烘干點和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灘涂、鹽堿地等發展設施農業。出臺貸款貼息補助等政策,創新金融保險產品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新發展設施農業16萬畝。
(十五)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提升。統籌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同發展,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依托國家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產業園區等項目實施,積極發展預冷烘干、儲藏保鮮、鮮切包裝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大力發展主食加工、方便食品、休閑食品,積極推動藥食同源產品、功能食品開發。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培育10個農產品加工業聚集區。發展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等新產業。支持龍頭企業加工設施改造提升,力爭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超過1000家。
(十六)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發揮文旅康養資源優勢,以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紅色鄉村及“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沿線村莊為重點,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支持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創建。盤活利用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加快10個文旅康養集聚區建設。規范提升鄉村民宿發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舉辦第八屆“三晉新農人”科技創新競賽和山西農村創業大賽。
(十七)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完善縣域商業流通體系,新建、改造一批鄉鎮商貿中心、集貿市場、農村新型便民商店,推進農村電商和寄遞物流貫通發展。深入推進鄉村e鎮建設。推動“產業+電商”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本土網絡品牌。組織開展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加快健全農村快遞物流網絡,引導郵政、快遞、物流、商貿等開展市場化合作。實施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提質增效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依托供銷系統組織體系和經營網絡,開展農產品、農資、消費品跨區域流通業務。加強農村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持續整治農村假冒偽劣產品。
四、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十八)統籌推進鄉村布局和村莊建設。強化縣域統籌,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村莊特色等實際,科學定位村莊發展方向,堅持先規劃后建設,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完成規劃編制。加強村莊規劃編制實效性、可操作性和執行約束力,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穩妥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全面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全面整治”,全年建設300個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個左右提檔升級村。
(十九)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扎實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健全農民參與和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以水源保護區、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游風景區、沿黃沿汾村莊為重點,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4%。加強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和源頭治理,推動完成50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穩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積極推廣寒冷干旱地區適宜改廁模式。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引導農民群眾美化庭院,整治殘垣斷壁,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對100個省級森林鄉村進行獎補。
(二十)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抓住普及普惠,著力補齊供水、公路、電網等短板。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小型工程規范化、縣域管理專業化,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規?;こ谈采w服務人口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1700處。深入開展農村供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提高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應配盡配比例。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全面建成“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加強重點村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支持農村危房(抗震)改造,動態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鞏固農村住房安全保障成果。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智慧廣電鄉村建設,加快農村應急廣播終端覆蓋。
(二十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新建、改擴建寄宿制學校100所,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縣域醫療次中心,穩步提高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人員比例。將有需求的村衛生室及時納入醫保定點管理,持續推進行政村衛生室醫保接通結算全覆蓋。推動鄉鎮衛生院和敬老院“兩院一體”醫養融合模式。提升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組織開展健康鄉村試點。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健全縣鄉村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新建、改造100個農村區域養老中心,改造30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積極推動農村老年助餐服務和互助服務。做好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關心關愛服務。
(二十二)加強農村生態治理。深入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全面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扎實推進汾河等七河及湖泊、大泉、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實施淤地壩、坡耕地、小流域等綜合治理重點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0萬畝。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加強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強化地下水管控,加快推進地下水超采區水源置換工程。支持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縣建設。扎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啟動“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建設,完成營造林300萬畝。
(二十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扎實做好“一控兩減三基本”,持續推進農藥化肥獸藥減量,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大力推廣規?;】叼B殖,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以上。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強化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加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統籌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穩步推進綠色、有機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加強農村地區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實現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快速檢測全覆蓋。繼續實施禁牧輪牧休牧。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實施古樹名木搶救保護行動。
(二十四)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11個試點縣建設提質提效。統籌推進城鄉交通、供電、供水、供氣等建設,完善全民覆蓋、城鄉一體、優質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縣域城鄉“五個融合”,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壯大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
五、堅持黨建引領,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二十五)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常態化推進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全面提升鄉鎮領導班子抓鄉村振興能力,將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兩委”干部、招聘到村工作大學生等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范圍,開展農村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推行村級議事協商目錄制度。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落實村黨組織書記星級化管理制度,突出實績導向,推進招聘入編或參照落實待遇工作。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管理。優化基層紀檢監察機構設置,完善基層監督工作機制,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加大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力度,探索在縣域內統籌調劑鄉鎮、街道之間的編制資源配置,縣以上機關不得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健全并嚴格落實鄉鎮權責清單制度和職責準入制度,編制公布縣鄉“屬地管理”事項責任清單,厘清縣鄉權責關系。深入推進鄉鎮擴權賦能。
(二十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繼續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加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檔升級,推進示范陣地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城鄉廣泛開展。實施群眾文化惠民工程,免費送戲下鄉10000場。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持續開展文明村鎮創建。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山西活動。
(二十七)創新發展山西農耕文化。大力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文物保護、傳統村落保護、農耕文明傳承等工程。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鼓勵各地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立非遺工坊。持續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大力發展鄉村手工業、鄉村制造業、鄉村建筑業等傳統特色產業。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
(二十八)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鞏固農村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成果,持續推進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完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鼓勵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農村人情禮俗負擔。推動黨員干部帶頭承諾踐諾,大力推廣積分制、道德超市等做法,發揮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帶動作用。深化殯葬綜合改革,加快殯葬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級行政區域殯儀館全覆蓋,推動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設。
(二十九)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加強“兩會一隊”、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隊伍建設。推進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強化調解宣傳和業務培訓。常態化開展農村掃黑除惡斗爭,持續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擊農村宗族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持續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加強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防范。開展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治理攻堅。完善農村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管理機制,深化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設施建設,提升農村防災避險和自救互助能力。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開展“送法進農村”活動。
六、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力活力
(三十)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健全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分類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聚焦玉米、小麥、大豆、谷子、高粱、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開展育種攻關,選育一批抗旱抗逆、高產優質、宜機收的新品種。持續加強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分層次、分作物優化種業基地布局建設。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發展,培育壯大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領軍型企業。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良種供種保障率提升到87%。
(三十一)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完善農機裝備短板目錄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引進、研制、推廣丘陵山區小型農機裝備和設施農業、雜糧、中藥材、林果業、應急救災等專用機具。支持企業開展高端、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應用。精準規范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開辟急需適用農機鑒定“綠色通道”,提高丘陵山區、特色產業急需的新機具補貼比例。穩步推進丘陵山區農田作業及通行條件改造。積極培育平急兩用的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深入開展農機示范社場戶培育。優化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布局,常態化開展機收減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6%以上。
(三十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推廣。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組織啟動底盤技術、核心種源、智能裝備、綠色高效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5個領域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標準建設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發揮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等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支持山西省后稷實驗室、有機旱作、設施與智慧農業、耕地質量提升、特色雜糧等科創平臺建設,推動在雜糧基因編輯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建設縣有技術專家、鄉鎮有農技專崗、村有農技前哨的基層農技服務網絡。深化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選派、管理、考核、激勵機制,實現科技特派員向縣級延伸,優先在重點和主導產業突出的鄉鎮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站。
(三十三)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和示范合作社創建。深化以生產托管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縣級配送中心、惠農服務中心、惠農服務站、新型莊稼醫院等平臺建設,深入實施“綠色農資”升級行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3400萬畝,服務小農戶310萬戶。
(三十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積極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推廣應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測平臺。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培訓。落實國家對集體資產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登記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名下實行稅收減免政策。
(三十五)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試點。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繼續在2個鄉鎮和16個村開展國家級和省級土地延包試點工作。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防止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有效辦法。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總結清徐、平遙、澤州3個縣試點經驗,探索農村宅基地依法有償退出、有償使用有效辦法。推進農村宅基地數據庫建設。分類分步開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試點,加快推進房地一體宅基地登記頒證。在12個縣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與節水成效、調價幅度、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完成年度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支持芮城縣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全國試點建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三權分置”,不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七、強化農民增收舉措,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三十六)拓寬農民經營增收渠道。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鼓勵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實現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三十七)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強化各項穩崗紓困政策落實,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穩定農民工就業。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做強特色勞務品牌,開展“春暖農民工”等專項服務行動,加強農民工流向動態監測。完善用工信息跨區域共享機制。在全省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繼續擴大勞務報酬發放規模。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
(三十八)完善農民增收政策措施。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建立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積極落實中央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政策。給予大豆種植每畝補貼100元,油料作物種植每畝補助10元。對電商平臺銷往縣域外的農副產品給予每件1元的物流費用補貼。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出臺強農惠農疊加補貼政策。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三十九)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堅持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帶動農戶共同發展。加大對聯農帶農效果明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支持力度。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高分紅收益。
(四十)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理念,統籌抓好干旱、洪澇、冰雹、病蟲害等防范應對。加強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和工作預案,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健全基層動植物疫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長效機制,做好救災物資儲備。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實施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推廣玉米“一噴多促”。健全水源管控機制,分區分類制定防汛度汛蓄水放水標準。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戶防災減災意識。
(四十一)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強拖欠農民工工資源頭預防和風險預警,健全根治欠薪長效機制。完善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強化監控預警平臺建設,形成“防、管、查、懲”四位一體根治欠薪治理模式。加快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制度。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得以退出上述權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八、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保證
(四十二)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充分發揮縣級“一線指揮部”和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作用。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體系建設,強化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職責。鞏固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作為領導班子綜合評價和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完成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機構改革任務。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山西故事。
(四十三)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占到土地出讓收益的比例達到48%,或不低于土地出讓收入的9%。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債券政策,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和考核評估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創新推廣惠農利民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與“信通三晉”省級地方征信平臺實現共享,探索引入個人征信機構加強農戶信用信息共享和應用。推動農商聯合銀行理順體制機制。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風險分擔及資金撬動作用,推動農擔體系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涉農貸款擔保規模。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涉農貸款獎補試點。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在嚴禁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設施農業建設等涉農領域貸款貼息獎補試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有效防范和糾正投資經營中的不當行為。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嚴查套、騙取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
(四十四)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加強涉農職業學校和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提高涉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繼續實施公費農科生定向培養計劃。深入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強化農民培訓,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5萬人。繼續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推行醫療衛生人員“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引導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持續深化“鄉村振興萬人計劃”,加強到村工作大學生培養和使用。統籌抓好選調生到村任職工作。落實職稱評審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傾斜政策。
(四十五)完善工作落實機制。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大力糾治“三農”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杜絕違背農民意愿、折騰老百姓、不切實際的事情。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適時調度、通報工作進度。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較真碰硬開展好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三個考核,注重考核結果運用。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各方面力量支持參與鄉村振興。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細化落實舉措,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