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XX年一遇”的高溫、暴雨、寒潮似乎頻繁了不少,“極端天氣”這個曾經略顯生僻的氣象專業名詞也逐漸被公眾熟知。國家氣候中心1月19日發布202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臺風“杜蘇芮”北上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春季沙塵過程陡增、遼蘇皖遭遇強龍卷等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極端天氣均在列。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歷史重現率低于10%或打破歷史極值,并造成顯著災害性影響的天氣氣候現象統稱,主要表現為發生頻率低、事件強度強、社會影響大。盡管屢見報端的“XX年一遇”表述缺乏科學性,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的確在發生變化,呈現頻發、廣發、強發和并發趨勢。
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近年我國極端天氣呈現哪些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2023年赤道中東太平洋經歷了“三重”拉尼娜向中等強度厄爾尼諾的快速轉變。我國暖干氣候特征明顯,極端天氣頻發強發,出現諸多破紀錄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新聞公報,正式確認2023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皩χ袊腿騺碚f,2023年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年份。氣候異常也引發了全球各地高溫熱浪、干旱、暴雨洪澇、臺風/颶風和森林野火等諸多氣象災害?!辟Z小龍說。
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發生次數多、影響區域廣、強度增加,創歷史紀錄、無前兆突發性事件增多。區域性極端強降水、大范圍極端高溫熱浪、持續性極端驟旱、高影響極端寒潮等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并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不少公眾時常感覺“氣候不正?!?。
通常,極端事件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2023年初夏,華北、黃淮地區連續遭遇5輪高溫熱浪過程,累計有22個國家級氣象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北京、天津超70%以上面積出現40℃以上高溫。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蘇芮”殘余環流與地形抬升等共同影響,京津冀地區出現歷史罕見極端暴雨,河北臨城縣累計雨量最高達1003毫米,相當于當地兩年的降雨量。
“回顧歷年發布的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暴雨洪澇事件入選50余次,干旱、臺風、高溫、低溫雨雪冰凍事件等累計入選均在20次以上,這些特點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國極端天氣的變化趨勢?!眹覛夂蛑行臍夂蚍帐腋敝魅卫钚迋}說。
為什么極端天氣不再罕見?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日益成為新常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全球氣候變暖。
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強度、空間范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對極端溫度變化和高溫熱浪事件的影響信度最高,其次是極端干旱和強降水?!崩钚迋}說,全球每升溫0.5℃,將造成極端熱事件(包括熱浪)頻次和強度明顯增加。
去年12月,我國出現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強的寒潮天氣,多地低溫和積雪創下新紀錄,公眾感到被“速凍”。為什么氣候變暖下,寒潮還這么強烈?
2023年12月17日,農民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門樓街道用鼓風機清理暖棚上的積雪。新華社發(孫文潭攝)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由于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冬季北極地區上空大氣吸收熱量,北極對全球增暖的放大效應凸顯,大氣不穩定性加劇。大氣呈現南北向環流特征,冷氣團偏離極區位置,使得高緯度強冷空氣容易向南侵襲,出現所謂“暖北極、冷歐亞”現象。
事實上,全球變暖會影響大尺度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陸-氣等相互作用,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從趨勢上看極端暖事件的確在增加、極端冷事件在減少,但極端冷事件的強度并未減弱。
氣候風險加劇,我們應如何應對?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極端天氣都是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我國地形地貌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氣候持續變暖將加劇我國區域性氣候風險。賈小龍表示,未來我國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總體看增幅從東南向西北逐漸變大;極端強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態勢。
我們每個人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者,也是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受害者。
這是2023年9月2日拍攝的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萬勝永鄉萬勝永村附近的一處風光互補發電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專家表示,為更好應對和防范極端天氣,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機制和分級負責的保障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公眾也要提高自身對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的認知,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學習相關知識,了解政府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含義,包括需要采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附近的避災場所分布信息等?!辟Z小龍說。(記者黃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