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之一,探尋龍是什么,需要從華夏人文始祖伏羲開始。在中國遠古時代,有三位皇帝,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和伏羲氏太昊帝。
我們知道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神農嘗百草發現了中藥;黃帝發明了舟車,所以黃帝又名軒轅氏。那么“伏羲”這兩個字呢?是不是也和神農軒轅的名字一樣,是要表彰太昊帝伏羲氏的偉大貢獻呢?
伏羲就是伏光,可是光不是動物啊,怎么降伏呢?但光的速度是非常快,沒有哪個真正的動物能夠追上光,也許是從速度快這個角度,把光比擬成了動物,所以是伏光。那么伏羲是如何降伏光的呢?
也許是伏羲的速度很快,跑得比光還快,能追上光,就像是降伏了光,所以叫伏光。
說到追光,另外一位大神夸父有一個追太陽的故事:夸父逐日。但是《列子.湯問》中的夸父逐日,有一點不一樣: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视蔑?,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列子.湯問》
夸父不自量力,想追太陽的影子,追逐到山谷的角落里??诳柿耍胝宜?,就去喝黃河水,黃河水喝干了,又去喝渭河水,渭河水也被喝干了。又往北去大澤喝水,還沒到大澤,就渴死了。夸父的骨肉腐爛,浸泡了夸父的拐杖,夸父的拐杖生了一片樹林,叫鄧林,鄧林方圓幾千里??涓甘侵矘湓炝值淖鎺煚敯?。
這里的關鍵字是追日影,是日影,不是日。
成語夸父逐日,少了一個字,但意思就全反了,夸父追逐的是日影,日影和日正好在相反的方向,太陽越低,日影越遠,離太陽越遠,應該越涼快,可憐的夸父,居然被渴死了。
夸父逐日,不是像飛蛾撲火那么魯莽,直接去追太陽,而是追逐日影,伏羲也追逐日影,不過伏羲追逐日影,就輕松多了,夸父要知道了會后悔不及的。《周髀算經》伏羲“日中立桿測影”,立一根表桿,專門觀測正午時分的影子,正午時分的影子就短多了嘛,而且表桿的高度是自己把控的,所以影子的長度也能把控,伏羲追逐日影就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伏羲輕松追逐日影,心態放松了,就有心思搞創新了,我們來看看伏羲做了什么創新。伏羲降伏光,不僅僅是輕松追逐光影,更重要的是根據太陽光的影子發現了天的秘密,即《周髀算經》中的“日中立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
為了專門測量正午時分的日影,后來發明了天文儀器圭表,為了方便展示伏羲的創新,我們用圭表來舉例,圭表的圭線上有每天正午日影線長度的刻度,也許是因為把每天正午的日影線混在一起研究,不夠清楚,伏羲會有一個很自然很簡單的操作,把每天正午日影線在旁邊空地上并排刻畫出來。
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取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的正午日影線,這并排排列的正午日影線,就像現代數據可視化分析中的柱狀圖,把它叫做正午日影柱狀圖。由于正午日影線的長度變化是由長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長,接著又由長到短,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正午日影柱狀圖必然是像波浪一樣起伏,這起伏的波浪線,是不是有點龍的感覺了?
為了證實這個想法,我在網上搜到了北京的正午日影線數據,用三年的數據,然后編寫了一個小小的程序,按現代數據可視化技術中的柱狀圖的原理,橫坐標為日期,縱坐標為正午日影線長度,把這些數據畫出來,這正午日影柱狀圖和我的預想完全一樣,就像一條起伏的巨龍。
這張圖是靜態的,但它本來是動態的,這需要想象一番,閉上眼睛,深呼吸,充分發揮想象力,每天增加一條日影線,再來個一百倍速快進,這條線就動起來了,優美地動起來了。
然后這條龍就活了,騰飛起來了,它就是龍,就是華夏文明傳說中的龍,伏羲降伏的光一樣的動物就是這條龍。我找了一張龍的圖片,和正午日影柱狀圖擬合了一下,完美融合,從形象上印證了我的猜想。
正午日影柱狀圖代表太陽的回歸運動的道,是天時天道的可視化形象,代表了天時天道,所以這條龍是時間之龍,傳說中的龍就是時間之龍。
現在可以給龍一個準確的定義了:龍是代表太陽回歸運動的正午日影柱狀圖的擬物化形象,是虛擬之物,是時間之龍,是天道天時的化身。
如果龍是時間之龍,那么古人在發明龍這個字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龍的這個形象呢?于是我就去找龍的甲骨文,發現龍的甲骨文很多,多達數十種,可能是因為龍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是虛擬之物,所以古人對龍的形象也很糾結。
但是這數十種龍的甲骨文,都有一個共同的元素:一段波浪線,就像正午日影柱狀圖的一個片段,也是時間之龍的一個片段。其中有一個甲骨文,正好是天的甲骨文和時間之龍的一個片段,可以會意為天行之道,是彎曲的波浪形,完美地詮釋了龍是時間之龍。
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中華文明崇尚龍,沒有崇尚老虎獅子這種力量巨大異常兇猛的動物,而是崇尚時間之龍,因為時間之龍是中華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崇尚智慧不崇尚蠻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