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30余年,李寧集團已成長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專業體育用品品牌公司。新的一年,宏觀環境給運動消費市場帶來了新挑戰,李寧集團面臨哪些發展機遇?如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新突破?近日,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李寧集團創始人、執行主席兼聯席行政總裁李寧。
記者: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體育用品民營企業,30多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李寧集團把握住了哪些關鍵的機會?如何實現突破發展?
李寧: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托社會大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也帶動了大眾體育消費意識的覺醒和體育消費需求的增加,這都給體育產業帶來了廣泛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寧公司積極投身運動消費市場,把握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推出積極推動體育運動發展的政策,這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環境基礎。伴隨著全民健身熱潮和年輕一代的成長,運動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市場背景,也給李寧公司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記者:近年來,國產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消費者更多站在專業角度挑選體育用品,這也對體育用品提出更高要求。李寧集團如何認識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下一步對產品研發有怎樣的計劃?
李寧:創新是李寧公司發展的根本。在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方面,李寧公司持續鼓勵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實踐,在產品中融入新材料、新技術,不斷以科技升級推動產品升級,以科技驅動品牌核心競爭力。
去年在柏林馬拉松,我們贊助的選手穿著李寧品牌跑鞋獲得男子組第三名,這是中國運動品牌首次登上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賽事領獎臺,也證明我們的產品在世界頂級賽場中能夠真正幫助頂級運動員突破,這也符合李寧作為專業運動品牌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
從原材料、功能,再到結構的研發和設計,還包括外觀設計的優化和升級,我們多年來在科研領域不斷積累、不斷努力,推出初代產品之后還會持續投入再迭代、再研發、再優化,希望能夠不斷助力頂級運動員,并將運動科技成果服務更多大眾運動愛好者。如在專業跑鞋矩陣方面,目前我們有飛電、絕影、赤兔、烈駿、越影、超輕六大系列,每一個系列都針對不同階段跑者的體驗需求研發和設計。
我們會持續加強科技研發,繼續不斷探索新材料、新科技如何跟不同運動、不同場景、不同人群的需求有更好融合,關注消費者對產品體驗的反饋,繼續優化升級,以體育精神服務大眾。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李寧集團對高質量發展有何布局和規劃?
李寧:企業要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應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出發點,不斷努力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為體育用品行業的代表,李寧公司堅定專業運動品牌的定位,踐行新發展理念,做大做強實業,堅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我們要立足體育產業,以運動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全面升級和生態發展。同時,我們將不忘初心,通過體育精神的激勵,帶給專業運動員和廣大消費者更優質的專業運動產品,推動全民體育發展,為中國體育制造業的跨越發展貢獻新動能。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李寧作為知名體育品牌,怎樣在促消費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李寧:我是運動員出身,所以李寧公司的誕生也帶有天然的運動員基因。在李寧品牌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也希望公司不斷理解運動,將體育精神和運動理念融入企業發展。作為一家專業的體育用品品牌,產品是呈現我們對運動的理解最直接的方式。
我們會重點關注和圍繞消費者及市場需求,思考如何更好地把科研和技術成果融進體育用品,創造出更具功能性和設計感的專業運動和運動生活產品。同時通過優化零售體驗,持續提升服務,提升消費者的產品體驗、運動體驗和購買體驗。
此外,體育消費需要有體育活動作為承載主體,我們也會重點關注體育相關的賽事活動,尤其是在群眾性體育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以此號召和鼓勵更多人參與運動,充分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帶動體育消費。
記者:在國內市場,李寧現在是全國領先的體育品牌,在進軍全球市場、躋身國際一流品牌的道路上還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李寧: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不僅鼓舞了企業奮進向上的斗志,也為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現階段李寧集團主要還是聚焦國內市場,我們把“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首選運動品牌”當成努力的目標。對李寧公司來說,成為源自中國并被世界認可的、具有時尚性的國際一流專業運動品牌,是我們的長期愿景。未來,我們也會通過挖掘更好的機會和拓展更優質的渠道走向國際舞臺。
李寧品牌雖然創立了30多年,但在世界品牌的發展歷史上還很年輕。為了未來能實現國際一流專業運動品牌的愿景,我們還要不斷突圍,不斷超越。不僅要強化科技研發,以專業運動科技強化品牌核心競爭力,在產品上持續打磨,不斷自我超越,同時也要持續優化企業的現代化架構和治理制度,不斷優化企業效率,追求高質量發展,打造廣闊的平臺和空間,給團隊施展才華的機會,加強國際化視野人才的培養和引入,為未來邁向更廣闊的舞臺打好基礎。 (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